作文素材大全整理咸菜茨菇汤,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文亦是如此,多看多读,对写作也是很有益处,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咸菜茨菇汤吧。
跟汪曾祺学写食物之美
赖建平/文
汪曾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是生活化的小题材,语言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但却写出了生活的美。代表作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 一生走南闯北,遍尝无数美食。春韭秋葵,时蔬野菜。高邮咸鸭蛋,昆明汽锅鸡。从素食,到肉食;从家乡,到他乡;从历史,到文化。他的美食文章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虽然他很少提及稀有珍贵的食材,说起的都是豆腐、萝卜、小咸菜、炒米、萝卜丝饼等家常小菜与民间小吃,但穿透文字,岁月飘香,让人发现生活的美好——原来手边常见的食材,经过妙手加工,都是人间至味。
汪曾祺写美食,也写吃美食的人。北方人爱吃酸,广东人爱甜食,北京人以前不吃苦瓜,云贵川人无辣不欢……他写美食的同时,也在写自己路过的风景,品尝的生活百味。
很多人认为汪曾祺是美文家与美食家。其实,他还是一个教育家,教读者品味食物之美,品鉴酸甜苦辣中的人情冷暖,人世沧桑,人生感悟。因为食物有五味,人有喜怒哀惧,万事万物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说到底,汪曾祺笔下的美食,已经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然而品美食简单,写美食却不容易。如何写出食物之美,并借食物来传递对生活的感悟呢?让我们先读一读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
咸菜茨菇汤(节选)
汪曾祺/文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从时节入笔,引出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写咸菜的制作方法。多用短句。干净、自然。】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新咸菜汤与腌了许久的咸菜做的汤对比,显出后者做的菜汤“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的嘴子的,真难吃。【以咸菜汤作铺垫,衬托茨菇的难吃,同时为下文怀念茨菇咸菜汤做准备。】
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可见有多难吃。】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 包圆儿”
了。【感情之变化引发口味之变,以至于“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 菇。”—— “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 “洞子货”(温室所产) 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由茨菇又引出咸菜茨菇汤。“我”居然“很想喝一碗”当年 “实在没有好感”、“难吃”的咸菜茨菇汤。口味之变,匪夷所思。】
我想念家乡的雪。
【点拨】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自然朴质,看似不雕琢,实则浑然天成的特点。
文章欲扬先抑,从咸菜写到咸菜汤,从茨菇到咸菜茨菇汤,最后又回到茨菇和咸菜茨菇汤。时间跨越数十年,茨菇价格天差地别,口味变化天翻地覆。全文层层推进,层层铺垫,结构很完整。
衬托与对比是本文的两大技法。新咸菜衬出老咸菜的难吃,老咸菜又衬出咸菜茨菇汤的难吃。茨菇“包圆儿”衬出“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至此,三四十年之后的口味对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最甜的水晶糕
徐蕴/文
炎热的夏天又到了,那一碗碗清凉、解渴的水晶糕,总让我想起故乡——衢州。【开门见山,干净利落。水晶糕,是一个代表故乡的符号。】
小时候,夏天一到,各种冷饮店都卖水晶糕,“喜多滋”“正记冷饮”“水晶女孩”……最好吃的还是“水晶女孩”这家店铺做的水晶糕。水晶糕做得稠而不黏、晶莹剔透,又漂亮、又好吃。爱吃薄荷的人还可以加一两滴薄荷水,吃起来清凉又爽口。【由水晶糕到“水晶女孩”水晶糕,范围由大到小,代表故乡的符号越来越具体。】
水晶糕的制作过程,其实很简单。主原料是淀粉、番薯粉、荸荠粉或者葛根粉。先用水把原料浸泡一下,过滤杂质,加糖放入锅内,火不要开得太大,一边加热,一边用勺子搅动,等到颜色变成半透明,并且开始冒大泡就可以了。然后自然冷却,再放入冰箱冻一下,之后取出来用刀划成小块。老板娘告诉我:做好的水晶糕要放在阴凉的地方保持湿度,这样吃起来才有嚼劲。【制作水晶糕的原料,制作的过程,保存的方法,交待得一清二楚。】
唉!爸爸妈妈经常对我说,这二十年来,故乡的变化真大啊!【一句话,跨越了二十年的距离。】原来那条露天的小吃街,如今变成了商业街;以前随处可见的又脏又臭的大垃圾箱,早不见了;以前街两边摆满麻辣鸭头的大箱子,也不见了踪影。【二十年来,小吃街的变化大。】
走在宽敞干净的大街上,向东望去,有一家冷饮店,叫“朱记冷饮”,下面还写着四个小字:“水晶女孩”。啊!小时候的那家“水晶女孩”竟然还在!我不禁跑了过去。
跨进店门,一块“老字号”的木牌映入眼前,买了一杯,坐下来,慢慢品味。现在的水晶糕改用竹筒杯来盛,青青的竹色映衬着晶莹的水晶糕,让人赏心悦目。端在手中,清香萦绕。一丝清凉,瞬间袭来。细细品尝,入口爽滑,甜而不腻,韧性十足,让我马上回到了童年时代。【“水晶女孩”仍在,但招牌变了,盛水晶糕的器具变了,唯独水晶糕的色香味没有变。这是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吃着、看着、想着。忽然,脑海中浮现出三个字:老同学!我马上叫上了几个儿时要好的同学,一起来吃水晶糕。【由“水晶糕”到老同学,由物及人,过渡自然妥帖。】
吃着、聊着、笑着。月亮升起来了。月是故乡明,水晶糕只有故乡的,最甜。【“月亮升起来了。”显示出同学吃着水晶糕聊了很久。写月亮是神来之笔,因为月亮承载了思乡之情,是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以水晶糕承载思乡之情,则是小作者的独特经验。两相交织,意味深长。】
【点评】开篇主要是写水晶糕的味道和制作方法,以及对水晶糕之爱;接着写故乡的变化、小店的变化、同学的变化,唯独水晶糕的味道没有变。一碗水晶糕,浓缩了学友之情、故乡之爱,成为了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
这篇仿写和名家经典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有三:都是写美食,都有时间跨度,都用了对比的写法。
不同点也有三:其一,《咸菜茨菇汤》全是写实;《最甜水晶糕》则是主要以水晶糕为线索,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之变,同学之变。
其二,两篇文章都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茨菇咸菜汤》主要写茨菇味道没变,但因人的处境之变,情感之变,凸显数十年来的口味之变,作者由先前的并不想喝咸菜茨菇汤,到后来的很想喝咸菜茨菇汤;《最甜水晶糕》中,不仅有人的对比,还有大到环境与小到器具的对比,故乡变了,水晶糕的味道没变,从而表达同学情和故乡情。
其三,两篇文章的主题表现方式不一样,《咸菜茨菇汤》含蓄悠长,《最甜水晶糕》直截了当。
错过的馄饨
陈祥云/文
说起馄饨,我是又恨又爱。
汤里的馄饨看起来像水母,我觉得很恐怖,所以我自小不吃馄饨。【开门见山,要言不烦。】
幼儿园大班时,到了饭点,排好队,盛饭。饭盘端到桌上时,一低头,我看到了碗里的馄饨。我把碗推到一边,噘起嘴巴,任老师怎样哄劝,都不肯尝一口。【拒绝馄饨,固执地不肯尝一口。】
自此,我未曾尝馄饨半口。直至四年级。【自大班始,错过了四年。因此题为《错过的馄饨》。】
四年级,参加了田径队。老师要求我们五点半准时到达,进行训练。第一次训练,我一早醒来,早饭未尝,便在老妈的陪同下赶往训练场。到了场地,一看,时间尚早。于是,我不急不缓地找个早餐铺,垫垫肚子,然后坐下、静等。【早饭未尝、时间尚早、老妈陪同。这些细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为后续吃馄饨作了足够的铺垫。】
发现早餐是馄饨时,我几乎转身便走。幸得老妈好言相劝,又加干辣椒一勺,刺激我的食欲。或许这馄饨好吃,就是不好吃,那也得吃。看着老妈那期待的眼神,得给老妈一个面子。而且我还要训练,总得垫垫肚子吧!重新找早餐店,恐怕训练就要迟到了。更何况我还付了钱,总不能浪费了。想着这些,我闭起眼睛,一大口馄饨闷了下去。【“几乎转身便走”,极言对馄饨本能的厌恶。妈妈的眼神,为吃馄饨做了缓冲。为了不扫妈妈的面子,为了训练不迟到,为了不浪费,馄饨得吃。“闭起眼睛”“闷了下去”,写出了痛苦与无奈。】
天!这口感。鲜、辣、Q弹、爽滑。幼儿园那时,我竟然死活不吃。悔不该啊!【情节大逆转。恨爱两重天,转变一瞬间。】
吃了一大碗馄饨,仍意犹未尽。付钱,又吃了一大碗。抹抹嘴,方才心满意足。
因为训练,我爱上了吃馄饨。【已经错过四年,不容再次错过。再吃一大碗,也许是补偿。】
试过,才知道自己是否真喜欢。【画龙点睛。不仅仅是针对吃馄饨。】
【点评】语言有特点,以短句为主,干净,清爽,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不喜欢吃馄饨,近乎固执的倔强,此部分,略写。对馄饨的爱,浓墨重彩。也许作者幼儿园时所见的馄饨和后来转变时吃的馄饨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在转变上运用大量的笔墨,先写不得不吃馄饨的种种理由,做足了硬着头皮咽下去的准备,然后转变就在一刹那发生。
结尾轻描淡写,又意味深长。
【总评】本文与名家经典的相同点颇多:都是写美食,时间跨度都很长;都是写实,都用了对比的写法;都爱用短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不同点也有三:汪曾祺打小尝惯了“茨菇咸菜汤”的味道,小作者在大班却一口馄饨也未吃;汪曾祺的口味之变是处境、情感、时间、心境,各种变化累积之后产生的结果,而小作者的恨爱反转,是在品尝之后的直接转变;《茨菇咸菜汤》写的是故土乡愁与人世沧桑,《错过的馄饨》揭示的是——人,需要尝试的勇气。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咸菜茨菇汤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