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作文

时间: 2023-05-17 二年级作文 联系我们 人气:

作文素材大全整理回家过年作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文亦是如此,多看多读,对写作也是很有益处,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回家过年作文吧。

回家过年作文

那年的春节

包瑞莲

悠悠岁月,时光荏苒,静静地看岁月平滑流逝,一晃50年过去了,想起来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岁月的沧桑,那一段往事,就像利刃划过心房,永远铭刻在心间。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春节。我们留守在山上连队的驻地,150人的连队,由于种种原因,只剩26个人在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大雪封山,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山下营部、家里断绝了音讯 ,给养消耗的差不多了,每天吃饭都精打细算,担心粮食吃不到开春,不知道送给养的拖拉机啥时能来。唯一不缺的就是烧柴,那时还没有保护树木的意识,所以30米的大帐篷里住着我们3个女同学,两个大铁炉子烧的帐篷里热乎乎的。同我们做伴的还有小松鼠、山耗子、黄鼠狼。

过春节,我们也在盼望,盼望的是;寂寞的寒冬快过去,春天一夜间能到来;给养能送上山来,解决吃饭问题;所谓的知青究竟去向何方。过年了,没有对联,我们就将松树枝放在火里烧成木炭,松枝作笔在食堂的帐篷门边写下所谓的对联:“留守战士雄心大,天大困难都不怕”,没有灯笼,就砍些流有松树油的树节,捆绑在一起留作“三十”晚上点火用。

“三十”早上,大家喝了一点粥就放下碗筷,笑着说:“留好肚皮,晚上吃年夜饭”。年夜饭主食是,玉米碴子干饭,四个菜有冻土豆炸丸子、炸黄豆、炖黄豆、盐水拌黄豆,男生以水代酒,虽然没有鸡鸭鱼肉,但我们吃的都特别高兴。

没有鞭炮,就拿起食堂的水桶,用木棒敲响,没想到又引来奇观。在寂静的深山老林里,几百里内都没有人烟,我们的邻居都是一些动物,有袍子、松鼠、黄鼠狼,再远点的有野猪、黑熊、山狼。树上的松鼠听到水桶的响声吓坏了,在树上不断地窜来窜去,将挂在树上的白雪碰落,雪飘飘洒洒的从树上落下,迎着晚霞透过两座高山的空隙间望去,就像飞机在天空中飞过留下的白色烟气,大家就高兴地欢呼:“飞机来了,飞机来了,来接我们回家” ……

晚上在球场上点起火把,大家围着火把打雪仗、滚雪球,唱歌、跳舞,唱的最多的是自己改编的歌曲“兴安岭上红旗漫卷,筑路营八连凯歌传,革命战士满怀豪情,为修好公路把礼献”。十几个人唱啊跳啊,别提多高兴了。夜深了,天气越来越冷,向天空望去,“三星”以偏西了,该煮饺子吃年夜饭了,没有面粉,怎能有饺子呢?一个男生说:别急,我自有办法,他拿出用木头刻的“饺子”笑着说:“面粉少,就少吃点,每人一个饺子,留作永久的纪念。”大家围坐在铁炉子旁,拿着木头“饺子”,讲着饺子的故事……

过春节,没有大鱼大肉,没有对联福字,没有鞭炮,有的只是期盼、惆怅、茫然。寂静的深山老岭里,皑皑白雪是我们的伙伴,小动物是我们的邻居,害怕大动物来袭,帐篷的门都用大木头顶住,只留一个小缝。没有照明,寂寞难熬的冬季长夜,炉火是唯一的光亮,所以,无论天气是多么冷,我们都要坚持锯木头,炉火是不能熄灭的。

历经了漫长的三个月,终于来了给养拖拉机。天气渐渐暖和,战友们该走的去了新单位,该留的逐渐回到连队,上级的任务下来了,继续修战备路,连队里又恢复了以往的朝气。

这条“知青”路,我们真的得到了历练,那些艰苦的岁月历历在目,给我们的生命历程注入了特别的元素,让我们成为特别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一代人。当晚霞悄悄来临,我们已经步入晚年行列,缅怀过去的同时,展望未来,唯有好好生活,快乐生活,在新时代发挥我们的余热,活出我们的风采,才不辜负我们曾经付出的热血和汗水。我们知青在深山老林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我们的花季。回首当年曾经洒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的那山、那水、那树、那地;那里曾经有我们的喜悦、有我们的痛楚;有我们的温馨、有我们的惆怅,但更多的是回味、是留恋。不管岁月流逝多久多远,那段曾经共同走过的路,总是最美的回忆。在50年前一路穿梭的岁月里,那段曾经共同的经历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毕竟生命因年轻而绚丽,而我们已经把自己最绚丽的岁月永远地留在了那深山、那森林、那战备路。回味绵长!5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豪情满怀。许多当年的知青,如今鬓丝已白,可那颗不老的心仍然年青。历史可以久远,可风雨抹不去我们对那山、那水的思念。岁月苍茫,时世轮回。现如今我们都子孙满堂、衣食无忧了。在时代前进的步伐里,一切都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这遥远的记忆还在。

过年了,福到了

磨志坚

越近春节,人们越是心情急切又喜气洋洋地在自家大门与厅堂卧室内贴个“福”字,有的还特意倒贴,意即“福到了”,流露出主人盼福之切、迎福之喜。是啊,谁不爱福,谁不愿享福呢?

华人对于“福”的概念,古已有之。《尚书》中就有了”五福“的归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孝终命。”《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现代人对”福“的理解,五花八门,各有不同,不过若归纳起来,无非是这么简单的两条:一是物质的满足,一是精神的满足。应该承认,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作保障,算不上有福。可物质丰富了生活条件好了,而精神上心理上却得不到满足,也算不上有福。

“福”字是个褒义字,左有衣穿右有田产,还有一口吃的,谁都想衣食足、福运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幸福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我们都希望自己能自求多福,有福态福相,希望家庭福禄双亲人幸福安康;我们祝福长寿老人“福如东海”“洪福齐天”,常对别人说:“托你的福”,更喜欢听别人夸自己:“你福运好”、”您福星高照“、“你好有福气啊!”。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参照物”,是对比之后的感觉,人若没有“参照物”的对比,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是有这么一段经典的说词么:思量饥寒苦,温饱便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流浪苦,有家便是福;思量应酬苦,闲居便是福;思量牢狱苦,自由便是福;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思量攀比苦,知足便是福----

佛家讲,福从布施中来。人只有灭了贪欲,兴了奉献之心,于自己于家人才越来越有福报。有福之人,是积德行善的人,是种好因得好果的人。人,不应该只贪恋今世之福,也要虑及来世之福、子孙之福、国家之福。如果这世界这地球处处山青水秀、年年无灾无难、时时太平安康、人人清廉友好、家家安居乐业,没有疫情没有战争没有灾祸没有污染没有腐败等,这才是地球村的最大福音、福祉。

俗话说:“吃亏是福。”人在吃亏中发现,在人的利益斗争中,虽然吃了一些亏,但却在人的精神和其它方面,获得了满足,得到了幸运与福份。生活阅历比较深的人,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多数也体会到吃亏的好处。但是一昧地忍让、退缩,不争不求,这种吃亏就不是福而是祸了。吃亏是福,宽容是福,美德更是福。

俗话还说:“傻人有傻福。”傻人不是真的“傻”,是指那些对人真诚、待人厚道,做事本本分分的人群。这种人在某些“聪明人”的眼里是很傻,但是往往获得比常人更多的帮助和青睐,因为傻人简单、实在,让人信任,给人安全。傻人有傻福,这是民间的经验总结。

老话也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就是“祸福无常”,意指祸与福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有些好事,眼前看是福,长远看是祸;有些坏事,现在看是祸,过后却带来福报福运。所以我们要将“祸”与“福”对立统一起来,从“祸”中看到“福”的希望,从“福”中看到“祸”的存在。比如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向地球过度索取、对动植物狂杀滥伐而得到的,那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将不再享福,而是受灾得祸了。

民谚俗语有“福”字也是很多的:福由已发,祸由已生。福至心灵,祸至心晦。福是积的,祸是作的。有福害腿,无福害嘴。受不得苦,事不得福。吃百家饭,得百家福。爱惜五谷,儿孙多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天光好睡目,老来好享福。有福不用忙,没福跑断肠。大肚光头颅,痴人有傻福。愿吃一年苦,换得百年福。两条大腿一样粗,各人有各人的福----

福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最醒目的一种,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变迁与发展。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无不崇福尚福盼福,逢年过节更是祈福摸福祝福贴福赐福迎福送福等等,可以说,福文化内涵丰富、生生不息,是中华亿万人民的精神寄托,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最强有力的文化纽带。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福观念,还赋予福文化新的内涵,也就是说除了祈求自身自家衣食是福、平安是福、健康长寿是福外,还祈祷祈愿全社会政通人和是福,全中国繁荣美丽是福,全中华民族兴旺统一是福,全世界疫情消失人类大团结是福。现在有福,后世有福,代代有福,天下万福。

年关将至,回家贴福字贴春联、挂灯笼吧,喻示福满门、福气吉祥、迎春纳福。福字好写,福字好贴。不管你写不写、贴不贴,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个“福”字时时在眼前晃动,在心里念念不忘。要铸造它、对得住它,需要我们一生的努力啊!幸福是奋斗中来!

回家过年永远味道

文/张国胜

随着一年一度春节的翩翩而至,北上广深的“空城计”即将上演,令整个世界为华夏瞠目结舌:短短40天内数亿人口大迁徙,不辞辛劳不远万里穿越重重困难渡过劫难再一次重复着往年的足迹和故事,“回家”过年!

家,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里,曾经是农村孩子的成年人来说,就是乡下“老家”;年,随着城里人置办年货的人潮越来越拥挤,年味愈来愈浓,回家的心情愈发急迫,心里都在想着“回家”与父母家人团聚,对不能常年守在年迈双亲身边尽尽孝,进行补偿。

城里人过年是节假日休息,在酒店吃团圆饭,与全市人民大团圆;拜年也遥祝,浓缩在手机短信上或微信里,群发出去,一个都不少;条件允许的,全家出游,关门大吉,上演空城计。

在乡下,一进腊月,镇上的集市就热闹起来了。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大人忙年的节奏中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挂的鞭炮回家。从集镇到一个个村湾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湾,村湾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

这比城里的年味不得早多了,而且年味比城里浓得多。一进腊月,外出打工做手艺活的男人们不远千里万里跋山涉水赶回家过年,临近小年,大市小城工作的,也一个个一家家回来了。到了大年三十,一年在外忙碌的,不管天南地北,不管赚没赚到钱,都要赶回家里,子孙同堂,以示喜庆或人丁兴旺。小村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由此拉开了过年的帷幕;家家户户开始磨糯米浆粉、打糯米糍粑、做爆米花糖、炒花生炒豆子、炸鱼炸元子什么的,从凌晨一过就开始磨刀嚯嚯,大动干锅(戈),也是为那一年中最后的晚餐!

在人们欢快忙碌的氛围中,大年三十终于来临了,一大早,家家就亮起了灯,屋顶上升腾起炊烟,四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刀与粘板的碰撞声。婆婆指挥着媳妇们洗菜、洗餐具、酒具,爹爹安排着孙子们贴窗花、贴对联;儿子们有的下厨,有的清理神龛、桌椅板凳和拜垫,有姥爷姥姥的则一直在灶旁烧火,那红红的火光把他(她)的脸映衬得像电影里的镜头……

吃团年饭的人家有早有晚,早的不等天亮就放起了鞭炮,稍晚点的也是将近中午时分,再晚的多半是等外面的亲人回家。待周边湾子的鞭炮声由远及近,谈笑间,家里的大圆桌子在堂屋摆开了,媳妇们如穿梭般地从热腾腾的灶台上首先端上一碟碟的鱼肉菜,放在桌上,待姥姥解开围裙,姥爷拿出好长一挂鞭,叫小孙子们拿到门外放,大人们则拿着一挂长鞭放完就进屋,姥姥还将一盏灯挂在大门上,意思是告诉别人我们家在吃年饭,请匆打扰,然后就将大门关上,儿子们这时就向小孙子们小声地告诉:"这叫财门紧闭,吃年饭时,家家都要关门的,不许别人来。"

此时,多半由家里长子将清理一新的堂屋神龛上香炉和烛台点燃,此时爹爹亲自端上几碟鱼、丸子菜放在神龛的桌案上,又亲自斟满几杯酒放了上去,然后又将圆桌上的菜摆好,边将酒杯满上,边念念有词:满堂祖宗、姥爷姥姥、爹爹婆婆回来过年,而后在圆桌的下方手持三柱香,双手抱拳,伫立在神位前,闭目默默祈祷片刻,对着神龛和圆桌做一个九十度的三鞠躬。这期间,全屋里的人都屏息静气,神色肃穆,受到这氛围的影响,不由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神圣,一种庄严。这就是乡下的规矩,吃年饭前首先要敬祖宗。这种仪式在城里,在一居三室里是看不见做不到的。

酒过三巡,端上米饭,点上香烟,泡上好茶,几分钟后,从爹爹开始,家中所有儿孙都在酒桌下方拜垫上向祖先叩头,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祈福祖先保佑。敬拜了祖先,爹爹一声令下:开始吃年饭。屋子里顿时又活跃起来。媳妇们又将桌上的菜撤下,在厨房重新端上大碗大盆的热气腾腾的菜肴来。待爹爹动了第一筷子,大家这才一起举起筷子来。

团年饭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顿饭,自然也是“玩年” 之重要和主要的内容,虽然那只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水准,但乡民们那种痛快、知足的心境却耐人回味。不回乡下过年,一些规矩一些习俗,你是看不到学不到的。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点香、烧蜡烛,灯火通明。据说,吃年夜饭时,不仅自己家的祖先都是被请回来过年,还有诸路神仙也会跑到乡下来讨香火吃。比如有观音、灶王爷、土地公、门神、财神……开席前,先让神仙吃饱、吃好,图个来年吉利。

乡下的年,最有味的应该是除夕夜。晚饭后,一家人围着坐在一块,穿上新衣服、新鞋袜,嗑着花生瓜子,现在则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大联欢,开始守岁。大多都是听长辈们讲故事,谈天说地,绘声绘色地叙说先辈人的酸甜苦辣,老辈人的艰辛创业,笑谈着如今幸福的生活,也讲些儿女们年幼时的羞事……

此时也有的大户大族人家,夜幕一挂,就开始张罗着“串年” 喝夜酒——亲友间、邻里间、同村同族同宗间都互相邀请拉扯到自家屋里来“玩年” ,大家乐呵呵地你祝我贺,相互敬酒,比平日里更多了几分亲热。令人感动的,还是那些平日里红过脸、斗过嘴,结了宿怨的乡民,也在这“串年” 时争先主动“串” 到对方家,往往半路上遇着了,揖揖手、道声好,你拉我扯请到自家,斟上酒,先碰了杯,一干而尽,尔后把心窝里的话全掏出来,都尽说自己的不是。于是,“一笑泯恩仇” ,多大的疙瘩过结都在这大年夜的欢声笑语中化解了。过年,使人们一下子都变得彬彬有礼,豁达大度了,生活因此充满了温馨和美好!

当中央电视台中的钟楼慢慢走向零点时,便有人家的鞭炮迫不及待地想起来,瞬间,湾前屋后的鞭炮顿时像排山倒海般在湾子里四处响了起来,茫茫的夜空便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所笼罩,像巨雷像震鼓,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天空璀璨绽放,各个村湾成了不夜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礼花的尖叫声,孩子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整个天空都沸腾起来了,大地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爆竹声声,连成一片,像火星的海洋,像狂狮的天堂。

到了初一早,人们便先给祖先牌位上香,然后带着香火祭品去坟山墓地祭祀先祖,先给逝去的故人“拜年” 。尔后便是传统的拜年时间,小辈成群结队去给辈分长的人去拜年,天蒙蒙亮,湾前屋后来往拜年的川流不息。问好声祝福声嬉笑声不绝于耳,更有调皮孩童,在拜年的队伍中串上串下,引来一阵阵善意的笑声。整个乡湾都被欢乐所包围,浓浓的亲情萦绕在人们脑前,所有的人都面带微笑,快乐幸福的氛围一直荡漾到拜年结束。

从初一开始的整个正月,乡下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乡下人的主要精力都在走亲戚,访朋友,唱大戏,玩龙灯,也放在轮番办宴以会亲朋好友上,“酒宴”成灾,吃完别家吃自家,大鱼大肉不怕胀破肚皮,吃得肝肠紊乱,喝得东倒西歪。这年的味道,要过了正月后才渐渐淡下来。

回乡下“老家”过年,不只是人们对于家乡的依恋,还有人们苦于无从保护自己的孤独和忧愁。因为血缘是保护伞,所以人们拼命地建设人脉链;因为地域是保护伞,所以人们拼命地建设同乡会;因为乡味是保护伞,所以人们拼命地建设着方便。离开了血缘、地域和乡味的保护,来到了冷冰冰的城市和市场之中,成为无人看护的孤儿,这才是人们眷恋家乡的根本原因。

人们唯一能够获取力量的来源,就是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么眷恋那片山水,或者是那些故人,而只是那里是他们的血缘连接或者地域连接,还有味蕾的记忆。回到故乡可以有基本的信赖可以存在,同盟可以依靠,力量可以寻求,乡味可以保障。

回乡下过年的日子是舒展快乐的。可以无拘无束地与亲人拉拉家常,平时难得晤面,而今坐到一块,心贴的很近,什么话都和盘托出,话人生苦乐,诉世态炎凉,谈到兴奋处,免不了提几句儿时的趣事,逗得大伙开怀。可以坐在电视机前嗑半天瓜子,或到隔壁邻前好友玩伴家聊到半夜,不怕误了明日上班。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母亲给你铺的那床厚厚的、暖暖的新棉被里,踏踏实实地睡到日头老高。

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是漂泊在外游子永远难忘的味道。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乡下的年味是那么的浓厚,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醉人!

乡下过年,永远的乡愁永远的味道!

回到童年才能吃出赣州过年的味道

纪福华

我一半是北方人,一半是南方人,但过年时我却无法把自己分成两半,不是在北方,就是在南方,弄得我的乡愁总比别人多一倍。

外婆家在赣州石城,赣州过年就像童话,我变成老头了,还常常回到童年。

赣州过年很别致,其过年习俗源自客家人。客家人在古代原指一切客籍汉人,他们由北方迁徙到赣州,也把过年的习俗带到了赣州。但这一习俗,不晓得是中原或北方发生了裂变,还是客家人本身发生了裂变,造成赣州过年习俗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原或北方,即便赣州18县市区也不完全相同。

就说哪天起算过年,就算神算子也难以判断出结果。中原及北方的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他们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意思是说:“进入腊月二十三就是年(小年)”。还有如北京等地区,“喝了腊八粥”就进入了年;更有遵循秦汉祖制的,坚信“进入腊月就是年”。据说,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春初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古有腊月初一咬灾的习俗。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花生、黄豆、大豆、鸡蛋等食物。北方老家的人将此叫做“咬灾”,据说这样就可以把灾神祸妖咬死,可以消灾避难。民间百姓有一句俗语:“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意思是说腊月初一倘若不吃爆米花、炒瓜子、花生,就会有大部分人倒下再也起不来,所以北方老家进入腊月就算过年了。

赣州人则称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在中原或北方,正月十六年过完了,这天才是小孩子们的节日,孩子们纷纷拿着舅舅或其他长辈扎的灯笼,和别人的灯笼撞,看到别人的灯笼被撞着火,心里偷着乐,这是明喻——今年会撞大运,只这一撞,被撞坏的人立马降到冰点,立在那儿宛如冰雕。

在赣州,过小年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因为这一天才是孩子们的节日——意味着过了这一天才算长大了一岁。家长管得也松了,孩子们都疯了,像长了翅膀,一会飞到河边,一会奔到山上,尽情地玩闹,大人们顶多就说几句“慢点啊!跑丢了魂就歇歇,脱下衣服抖一抖,把一身汗抖掉,把魂找回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外婆说腊月二十四扫尘的习俗传自于尧舜时代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据说这一天家家扫尘,穷神晦鬼没地方住,只得躲到山上,和山神挤着住。又说这一天进山的人保准会撞到穷神晦鬼,一年穷一年都晦气,所以过年这个月南山北山前就像竖起一道墙,很少有人过去到山上找晦气。

破旧立新、辞旧迎新,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锅、碗、瓢、盆等器具,擦净各种家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家家高高兴兴、个个干干净净喜迎新春。

除夕这天是最热的一天,人人沸腾。吃过午饭不久,男人和小孩一般都是先洗澡,换上新衣。暗喻去除一年的晦气与尘埃。然后准备菜,年夜饭的菜很有讲究,一般是准备十二碟。鸡,要准备两只,一只公鸡,另一只是“线鸡”。公鸡是供给神的,“线鸡”是家人吃的。我曾心里画弧,福禄寿喜财灶神山神太阳神……千百尊神抢一只鸡,不会打起来吗?要是够吃神的嘴比芝麻还小。

敬神用的鸡要烫得半熟,包括鸡的内脏下水。敬神的时候,内脏下水重新放进鸡肚子里。鸡肠绕在鸡身上。酒、茶、花生、瓜子、糖果、枣、苹果梨各放一盘布列于鸡的周围放在一只篮子里。神有大小,所以敬神也要有顺序——天神、门神、灶神(灶奶奶、灶公公)、井龙王。敬天神时先把香蜡插上,然后引燃一挂大红爆竹,之后再放三个响炮。神不怕炮崩,一声炮响天神就接到了家,带来富贵,带来红红火火。

南北方的年夜饭样式不同,神不会计较,看着那些供品就知道神吃得很香,这种香神做不出。虽然端上来的吃喝不一样,但味道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年味。南北方的年夜饭必定都有一条大大的鱼。在北方,必须把这条鱼吃掉,这是你替神吃的,神看到你吃才能保证你家年年有余。

而在赣州,鱼是不能动的。

记得童年时,除夕神刚刚挂上夜幕,外婆就为全家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浓油赤酱、香气扑鼻,馋得我直流口水。一年没吃到肉了,咸菜就咸菜我的舌头都快被腌成咸菜了。我正要用手抓鱼吃时,外婆的筷子就像一座大山压住了我的手,动弹不得。外婆的话像神的真言,不容质疑:“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那是供给神的神物,这鱼代表富裕与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是碰不得的,碰了神一发怒,过年也得吃咸菜。”

其实神不懂,那么多比鱼更好吃的他不要,反便宜了我,使我做了回贪嘴神仙。

荷包扎是米粉肉用荷叶包裹的,吃起来有肉香,有荷叶香,吃得外婆总怕我掉了眉毛。

梅菜扣肉又叫烧片肉,里面的肉片外婆全给了我,她说她最喜欢吃腌菜,难道还有比肉更好吃的菜?!

鱼饼,就是全是鱼肉烧的圆形的丸子,比供给神的那条鱼好吃多了。

酒酿圆子和酒酿黄彦米果也很好吃,但我不敢吃,那里有米酒味,我怕吃了会醉倒,醉倒了就收不到压岁钱了。

九龙盘有九个格子,像神的魔法箱子,每个格子能变出一种美味——香肠、腊肉、牛肉粑、鸡庆子(就是鸡胗)、猪肝、猪心、板鸭、鱼块……这是吃过年夜饭后摆的。九龙盘乃赣州人春节招待客人的“好吃喝”,从大年初一一直摆到出元宵。但最先享受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我始终认为外婆就是神厨,甚至王母厨娘娘转世。

除夕早中晚的祭祖是少不了的,小孩也要到各个房间把被子摊开,四角必须平整。在厨房点燃灯烛,还要在厨房用红纸包6个或9个硬币,这是敬给灶王爷的,灶王爷是腊月二十四送到天上言好事的,今天要把他接回来,据说,灶王爷听到硬币的叮当响声就不会走错家,还说灶王爷会从那根高大的烟囱走下来。我到烟囱处翻过无数次,就像翻我漫长的童年,却从没找到过灶王爷的脚印,我坚信灶王爷是像外婆一样从大门进来的,否则为什么总有敲门声?年夜饭后祭祀灶王爷、迎接灶神,灶王爷回来了,看着全家人打扫餐厅,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要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灶王爷是最称职的神,一住就是一年,从不挑哪家穷哪家富,平时跟着我们一起吃苦,只有过年才有好吃喝。

除夕守岁过了午夜零时就是正月初一,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据说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可是每年外婆一夜都不睡,苦却吃了一辈子。

在赣州,初一早晨早餐吃素,必须是粉之类或黄元米果,不能有荤腥——这是神的明喻:吃了素可以免灾保健康。

初一这天,大人小孩整天玩乐神也不怪罪。当天不能去串门、不能走出家门,必须宅在自己家里,据说走出家门就会把福气带到门外;尤其忌讳小孩坐在别人家门槛上,暗喻这么一坐福气就都送给了别人家;这天禁扫地,忌污言秽语,暗喻一年听到的都是好、全年吉祥。妇女们在晒坪或自家院坪上打毛线,纳鞋底、鞋垫、休闲聊天。男人打牌或玩“数豆子”,小孩燃放鞭炮崩走节怪年兽等等,家家欢欢乐乐、村村欢欢乐乐。

而在赣州石城,初一早餐不但吃素斋戒,每家还要上一碗芥菜,俗称“丰菜、禾石菜”,即用不切碎的芥菜于大年三十日晚煮熟,春节早餐时再加工成菜食用,“丰菜丰菜”明示着五谷丰登。

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讲。

正月初三必须向社公拜年。各家各户必须备好鸡、鸭、鱼肉、米酒到社公前上供,焚香、点烛、烧纸钱,以求社公保佑吉祥如意。

正月初五是米谷神的生日,这一天不可以笤饭,并要祭祀米谷神,以祈求新年五谷丰登。

正月初七,各家用七种配料煮羹,吃过七种羹之后,各家各户可以开始做活计,俗称“吃了七种羹,可以做零星”,以祝愿事事顺利之意。而正月初一至初六主要是以走访亲朋为主。

正月十一为丁日,各家设香案、放鞭炮、迎“丁神”。头年“添丁”的家庭必须备筵请客,俗称吃“丁酒”,客人都必须携带鞭炮以示祝贺。

正月中、上旬进行赛神:俗称“菩萨出巡”或“过案”,信众们虔诚地抬着神,用铁铳开道后面鼓乐、旌旗凉伞、香炉等簇拥而行,最后跟随着若干台童男童女扮装的“故事”等。沿途各户均要燃香放炮,恭迎佛神,祈求神灵保佑大吉大利、风调雨顺。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名为元宵节,预示着新年迎春大戏即将落幕。这天要焚香敬祖、全家聚餐。晚上卸焚“岁纸”,各种灯彩也要焚毁,曰“谢灯”。

南北方元宵节是不同的,不止是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在赣州汤圆好吃,更好吃的是麻琪(一种油炸汤圆,里面通常会放慢豆沙等香料)。

赣州元宵节最有禅意——元宵这天,在敬神的龙庙里,只要是去年生了孩子的人,无论是娶进门的还是嫁出去的,只要是生了孩子,都要抬2缸米酒或者冬酒(往往是自酿的)和一些果子之类的东西去,放在龙庙里,给来敬神的人分吃,寓意男孩成龙女孩成凤,寓意新一年的新希望,龙脉绵长、家族永续。

游走的龙灯能驱邪降福,带来大吉大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龙灯队来时,无论走到那儿都会争相鸣炮迎接,高喊“龙来龙来,恭禧发财”、“龙灯到府上,四季保兴旺”、“龙灯转个身,今年赚万金”等等,然后请龙灯队吃茶喝酒或赠送红包。

如今我在上海,长江就像是折页,前页是赣州,下页是北方,我就在折页上。

过年时我会准备两份供品,一份端给北方,看爷爷奶奶吃,一份端给赣州,看外婆吃。

线鸡、荷包扎、梅菜扣肉、鱼饼、酒酿圆子、酒酿黄彦米果、九龙盘……但我知道,我做不出外婆的味道,要做出外婆的味道,唯有回到童年,回到五十年前的赣州。

寻找农村集会上的年味

刘永军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了以后,农村的“集”和“会”变得多了起来,年味儿也会越来越浓。此时,赶年集赶年会,走亲访友备年货,成了家家户户最重要、最开心的事儿。

我出生在衡水景县刘集乡的一个农村,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乡里腊月二十六的最后一个年会,货品全,人数多,特别的热闹是年会的一大特色,因为这一天,人们要在年会上置办年货,欢欢喜喜过大年。

年会那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刘集乡集市的各个路口,炸油条的、炸糖糕的、炸馓子的、打烧饼的已经忙得热火朝天了。

  周围三里五里村庄的人,或结伴走路、骑着自行车、赶着牛车、驴车、骡子车的,从四面八方的乡间小路涌向集会。大人家长里短,有说有笑;孩子们打打闹闹,欢歌笑语。顿时间,寒冷的冬季,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此时,刘集乡年会上的主街道,热闹非凡。大红,是年会的主色调,老远就看见一大片福字、春联,那叫一个红火!好比走进了百花盛开的大观园。年画、春联被悬挂在铁丝上,一眼望不到头,地上的塑料布上,还平铺了满满一地。年画的品种很多,有门画、窗画、墙画等十余种,满眼的“大红”,不仅让新年有气氛,更点亮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家里再拮据,春联、年画和福字,都是必不可少要买的。当然还要请上一对灶王爷,一幅“天地”,正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乡亲们祈愿年年都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刚刚宰杀的猪肉、羊肉、牛肉,一扇扇的在铁钩子上挂着,在肉案上平铺着;农家散养的肥肥胖胖的鸡鸭鹅,都关在铁笼子里,羽毛光亮,大摇大摆;大铁桶里的鱼,游来游去,活蹦乱跳,更是吸引着不少人过来捞几条,过年嘛,一定要图个年年有余。

像红灯笼一样的糖葫芦不用招手就能得到小孩子们的青睐,那酸,那甜,足可以让孩子们惦念一年。你看,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儿,拽着母亲的衣裳角儿,不仅要吃糖葫芦,还要买那五颜六色的头绳儿、皮筋儿和蜡纸做的花,还有小红蜡烛和点燃后冒火星的“滴滴筋”;而戴着棉帽的小男孩儿,虽然手里拿着糖葫芦,但“魂儿”早就被老远的爆竹声勾走了。那此起彼伏、噼里啪啦的鞭炮和低一声、高一声的二踢脚,燃放过后的火药味,是每一个小男孩最盼望的年味儿。

  熟食熟肉、烟酒糖茶、瓜果蔬菜、烟花爆竹……应有尽有的年会,是一种极大的物质丰富。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流淌成一种幸福的嘈杂;人挨人,人挤人,熙熙攘攘,会聚成一种甜蜜的拥挤。这是最红火、最温馨的乡村画面,这是一抹最灵动美好的人间烟火,点燃了幸福的日子,酿造出新年的味道。

  直到日近黄昏,大家才恋恋不舍地陆续散场。这时,大伙手里拎着、怀里抱着、肩上扛着采购好的年货,带着喜悦和满足,把红火的幸福带回家,把火红的年味儿带回家。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回家过年作文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标签:

回家过年作文600字

回家过年作文300字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