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大全整理我们仨读后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文亦是如此,多看多读,对写作也是很有益处,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我们仨读后感吧。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我走过一道道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这是对这本书最好的写照,也是对我们人生最好的写照。
杨绛先生的这本《我们仨》,我想读很久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这次得空读来,才发觉杨绛先生何故得名先生。
《我们仨》讲述了一个温馨的学者家庭,从相识、相爱到相离的经历,几十年来平淡却充满温情。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以梦境开篇,讲述了这个家庭在最后几年的岁月里彼此珍惜的生活;第二部分“我们仨走散了”是虚实相生的写法,讲述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离世;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了这个家庭的几十年,从夫妻二人前往牛津求学、女儿出生、回国、参与革命到老年后终于安定的风雨飘摇的几十年。
杨绛先生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也没有嘶吼,俨然一副旁观者的模样。但看似波澜不惊,内心却波涛汹涌,字里行间都飘散着淡淡的思念与忧伤。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两个至亲,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也理应学会豁达,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要为他们好好活着。
我一直觉得,从懵懂少女到为人妻再到为人母,这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也是杨绛先生的一生。她二十四岁便嫁人为妻,跟随钱钟书求学,但无奈只能做个旁听生。后来有了自己的女儿阿圆,她开始学习怎样做一个母亲。回国之后,她无奈成为“狗耕田”,但有家人陪伴,日子也就能坚持。文化大革命,她虽然受了苦,可在她的文字里,没有一丝抱怨,反倒是对女儿在此期间的作为倍感骄傲。她的一生也许不那么平凡,但她又是那么平凡,跟所有的妻子、母亲一样,是坚强的、令人敬佩的。
书里的钱钟书,是个笨手笨脚的“老小孩”,虽然他很会做学问,但是很不会生活,以至于她的妻子会说女儿像他“呆呆的”。“笨手笨脚”的钱钟书也经常会“做坏事”:把墨洒在床单上,杨绛就告诉他“不要紧,我能洗”、把灯打破了,杨绛就说“不要紧,我能修”。看起来,钟书才是家里最需要被照顾的那个人,没有一点生活技能。可同时,他也有细致的一面,在杨绛先生生阿圆时,他也能把妻女照顾的很好:下厨熬汤都在行,俨然没了平时的“呆”样。这些与我之前所了解的的钱钟书不一样,杨绛先生笔下的钱钟书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她能看到的是他的全部,而不仅仅是以一个威严的学者。
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她的阿圆一直是个小孩童的形象,时时顽皮的与钟书玩闹,而钟书也一直是个顽皮的老小孩。她说“孩子怀在肚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里了,反叫我牵心挂肚”。在她眼里,阿圆一直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是个让她牵挂的存在。以至于我差点忘记,其实阿圆去世时也大约六十岁了,正是因为有父母常伴左右,才让她保有了童真。如此说来,阿圆其实是幸运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父母没法永远陪在我们身边,但这话到阿圆这倒是错了,她一生都有父母的陪伴,只是苦了杨绛与钟书,要承受丧子之痛。在她告诉钟书,阿圆已逝时说以后再也不用牵肠挂肚了,真的令人动容,她好像在安慰钟书,实则是在安慰自己。
最吸引我的就是第二部分了,每每读之,我都难以释怀。我好像融进了他们的生活,我看着杨绛先生如何艰难的度过了跟家人的最后一丝时光,又怎样的不想接受这个现实。她用梦境的写法,讲述了钟书与阿圆先后病重住院的事情。她说钟书是被突然带走了,带到了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她可以在那陪着他,但却不能多问一句,而她也一直把这些视作金科玉律。还有阿圆,阿圆住院后,她说她经常做梦,每每梦见阿圆,都能看到阿圆的情况直至死亡。这些真真假假的写法,很多时候让我茫然,我分不清哪句为真,哪句为假。直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每一处都是真的,她只是在委婉的讲述这个事实。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是啊,没有家人的地方怎么能算家呢?我真的难以想象,她要怀着怎样的心情,才能把丈夫与女儿先后离开她的事实一字一句的讲述下来。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来到这世上,最后又孤独的离开。我想,从那一刻开始,杨绛先生也是真的孤独了吧。
这本书教会我的就是要珍惜我们与爱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书中的杨绛先生一直在与不同的人告别,与母亲、与亲戚甚至最后与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告别。这其实也是我们未来或者正在面临的。我们从相遇那天起就已经开始告别了,只是这段时间长短的问题。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句“我走过一道道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只有自己能陪伴自己长久,其余人都是过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有珍惜,珍惜自己与身边人相处的机会,珍惜家人,互相关爱。
杨绛先生写作《我们仨》这本书时已经九十二岁高龄,那是她一个人生活的第四年。四年的时间,肯定无法消解她对家人的思念,于是她用这种方式,既是在抒发她的忧伤,也是在完成阿圆的遗志,完成她生前没有完成之事。据我所知,杨绛先生一直活到106岁,我想支持她一直生活的就是坚强了。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北院十六舍公寓A302寝室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我们仨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