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大全整理2021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文亦是如此,多看多读,对写作也是很有益处,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2021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吧。
原创 金华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言近旨远,指向现实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简析
材料分析:一个话题,两个层面
材料以“体育”为话题,符合党和国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总要求,顶层多有论及,其现实意义与时代要求毋庸赘言。但毛泽东文中所论述的,显然并不限于体育锻炼本身,而是具有表里两层意识,套用语言学的术语,其所指为体育,其能指则为精神、国家民族。
如果对材料内容做点知人论世的思考,则对材料的指向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上世纪初,是国破民弱内忧外患之时,也是有志之士纷纷研究新思想、探寻强国之道之时,很多志士仁人都认为强国应先强民,强民首在健体,如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志在救世济民者都是从学医开始,然后走向改造国民思想甚至暴力革命的道路上去的。1917年,毛泽东不仅在新文化阵地《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还写了被杨昌济老师打了105分的作文《心之力》,强调自强进取的精神力量。众所周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发展腾飞需要有身心健康的国民,粗一点说是身心表里健康,细化而言,则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00年前救亡图存时需要这样的国民,100年后的今天,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依然需要这样的人民。这是本题的意义所在。
就文题材料的具体内容而言,重点强调的是“体育之效”,但揭示的却是强弱变化的道理,为体育的身体意义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题目说“具有启示意义”,即是指此。100年前,毛泽东在《新青年》刊文,是立足于我们是弱者的处境,民弱国弱,希望国民“不必自悲”,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以至于强”。在新时期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有“弱”的方面?我们的精神是否还需要坚持自强不息?面对挑战重重甚至被“卡脖子”的国际环境,我们是否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的梦想?另一方面,经过百年发展,我们今天在某些领域已经强起来了,会不会变弱?该怎样做?进而,我们今天弱的方面经过努力变强之后,又该怎么办?会不会如《伶官传序》所揭示那样得难失易、其亡也忽?这些,才是题目“强弱之变”的命意指向所在。题目从“体育之效”切入,钩连古今(100年间的变与不变)内外(身体与精神)大小(个人与国家民族),思考强弱盛衰的转变规律,显得亲切而又厚重,锥指管窥,言近旨远。
二
沿与革:试题的宏观认识
大体来说,几十年来我们的高考试题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死——活——“不死不活”;议论——自由——议论。
第一阶段,立意、文体的限制较死,镣铐沉重,难以“跳舞”。惩此弊,推出话题作文,消除了主题先行、内容狭窄、表达单一枯燥的弊端,但同时因为缺少限制,又出现了宿构、滥情、重文轻质的问题。近几年,复归材料作文,并设置具体的任务与情景,取径于“死”“活”之间,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文体以议论文为主,即使是要求写作应用文,也是考查分析思辨的认识能力。但与过去、与外国考查理性思辨不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要求做对“毅力”“近朱者赤”等概念化对象的议论,也不要求做谈玄似的哲学性思考,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设置指向现实的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
但今年的作文与前几年的相比,又有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加了句“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将材料指向由此引向彼,赋予学生更加开阔的思考、写作空间。题目既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又提示其“启示意义”,坚持材料限制,又不拘泥于此,体现了在“死”“活”之间拿捏分寸的匠心,也许是适当增加灵活性的新导向。
三
写作要点
1. 要从体育入手。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不从体育入手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要泛谈体育,应从“体育之效(意义)”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只谈体育,泛谈体育,文章层次要低些。
2. 要有“启示”,有“感悟与思考”。就体育谈体育未尝不可,但“启示”的意蕴可能不足,由此及彼更适宜考场的急就章。
3. 要赋予“强”“弱”的具体内涵。文章应有现实性,今天我们“弱”在哪里,何为“强”,应该有具体的内容,不是不切实际地贴一个“标签”。贴标签的文章要低一层次。
4. 要写出强弱之“变”。强与弱是可以发展变化的,文章之罗列强弱事例,是不妥的。如何由弱变强,是文中应有之义。若能认识到由弱变强之后该怎么做,如何强而不弱,就对“强弱之变”理解得更透彻,文章也就更深刻更有警示意味。
5. 可以结合青年人身份谈一谈。题目虽然没有设置身份情境,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100年前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在100年后仍有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新青年”岂能无所感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且毕竟是选拔性考试。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2021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标签: